学生工作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以学赋能 护航成长||我们学生工作人员参加数字转型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专题研讨会

作者:尚明萱 发布日期:2025-04-23 点击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推进AI技术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落地生根,落实精准资助、全面育人工作格局。4月11日至14日,我们组织教学院学工负责人参加在天津举办的“推动精准资助、强化资助育人—数字转型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专题研讨会”。

1C34F

会议邀请了复旦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王茂异、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陈建辉、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袁卫国、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刘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唐志文、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周彩云给大家授课,他们分别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精准资助体系建设新思路—AI赋能高校资助育人的智能化转型《教育强国背景下奖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助学·筑梦·铸人”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思考》《立足“三个聚焦”提升学生资助工作“三度”的南航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资助育人工作迭代思考》《从保障到发展:教育强国战略下北师大资助育人的实践探索》为题给大家做了热情洋溢的报告,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分析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现状、AI技术发展对工作的促进作用、AI技术的使用技巧等。会议指出, AI技术的不断革新,给资助育人工作带来新的工作机遇,为精准资助带来技术保障、数据支撑;资助育人工作者应当在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完善精准资助、全方位育人的同时,积极学习、使用、推广新技术新手段,让AI技术成为工作的推动力,为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通过此次学习,与会人员学习了各个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经验,认识到新形势下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工作机遇,增强了对AI技术的理解,为进一步使用AI推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们资助育人工作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未来将着力推动学习成果转化,以智能化手段助力精准资助,以创新思维提升育人实效。








培训心得

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赵刚彬



通过此次培训,聆听了几位高校资助专家深入细致的讲解,加深了对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解,增强了AI技术的使用意识。首先是深学政策。要深刻理解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关制度政策,将其学深悟透,以制度的标尺衡量我们的日常工作;二是要用心用情。工作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和各种对象用心交流、用情感化,工作不能简单化,都需要我们用心对待,以学生的满意度来标注我们的工作成效;三是要加强新技术的使用,AI技术不是洪水猛兽,是精准资助的依据和合力育人的助力,推进AI技术的使用是完整工作体系建立的技术保障,也是工作更精准的数据支撑。


范蠡商学院学工办主任 董博



通过参加此次专题培训,聆听多位专家学者的深度解读与案例分析,使我对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有了系统性认知,尤其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精准资助方面获得深刻启示。首先,深化育人理念,构建资助工作新格局。通过建立"物质保障+精神激励+能力提升"的育人模型,让资助工作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其次,构建精准识别体系,提升资助育人效能。通过建立多维度数据采集系统,整合教务、消费、社交等校园行为数据,可将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最后,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AI技术应用需坚持"数据有温度,算法见人性"的原则。通过搭建"AI+辅导员"双轨工作机制:系统负责精准识别和资源匹配,辅导员开展个性化成长指导。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资助工作既是精准的科学工程,更是温暖的育人艺术。


传媒学院辅导员 马孟涵



此次研修学习让我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在人工智能时代,精准资助体系建设迎来新思路,AI赋能的智能化转型为资助工作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使资助更加精准高效,为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资助+”内涵式赋能的理念让我眼前一亮,它突破了传统资助模式,将资助与发展紧密结合,致力于实现“发展型”高质量育人,这充分体现了资助工作以人为本、助力学生全面成长的核心理念。同时,以精准资助和规范管理为工作目标,是提升资助育人成效的关键。只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并严格规范管理流程,才能确保资助资源合理分配,真正惠及有需要的学生。而在数字化背景下,资助育人的创新模式与实践探索更是让我看到了无限可能。数字化技术为资助工作带来了新的方法和手段,让资助育人更加便捷、透明、科学。

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我将把所学所思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辅导员 李玉玺



参加本次专题研讨会后,我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与资助工作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资助育人理念与实践模式的系统性革新。首先,资助工作从“经济帮扶”到“发展型育人”,意味着资助工作需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赋能”。AI技术为个性化成长支持提供了可能,如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学生潜能,但技术永远无法替代情感联结,需注意需警惕技术依赖导致的人文关怀缺失。其次,资助工作需具备“温度”与“深度”。技术能精准识别经济困难,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工具释放人力,让教师更专注于情感支持与价值观引导。例如,AI预警机制可快速定位风险,但后续的心理干预必须由人完成,这才是资助育人的温度所在。最后,我们要学会利用AI技术驱动资助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同时,合理利用智能管理平台,提升资助工作效能。资助工作者既要探索AI在动态管理中的深度应用,也要警惕技术异化带来的伦理风险;既要推动资助与心理、实践的融合创新,也要守住“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唯有让技术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资助育人的使命升华。